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经院新闻 - 正文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都是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范畴,二者之间是双向驱动的关系,即生产力“新的质态”驱动产生工业化“新的型态”,工业化“新的型态”孕育形成生产力“新的质态”。近日,350vip浦京集团余东华教授接受《中国财经报》专访,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解读如何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科技、新产业、新要素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更具创新性的前沿生产力。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新的劳动对象、新的科学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要素供给。从技术视角看,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研发、扩散和应用,都是新质生产力的来源。从产业视角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产业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它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从要素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能够代表新兴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总和。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跃迁,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方式。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对新型工业化提出了顺应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更加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是多维度的,内涵、目标、方式、发展路径等都要体现时代特色。其中,内涵的“新”,在于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态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数字经济、生态经济等新的经济业态培育壮大;目标的“新”,就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方式的“新”,就是体现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路径的“新”,就是通过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变革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为底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通过新科技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渗透融合而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经济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范畴,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驱动力量。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需要提升技术先进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技术要素和高端产业占比,占据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特征,需要提高制造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由此可见,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决定了我国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发展路径,充分借助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知识技术密集、创新能力强、附加值率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带动和支撑。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是其发展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其形成过程和建设内容。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提高,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力、激活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雄厚基础和强大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兴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为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变化和产业链重构的主导力量。畅通科技创新路径,需要强化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以智能化技术、生态化技术、融合化技术为重点,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既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契机,也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力。

二是制度变革。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制度创新,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既能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也能够为新型工业化催生新动能。鼓励民营企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出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产生“鲶鱼效应”,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度变革解放生产力,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大举措。

三是产业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重点推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中市场前景好、增长速度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基础性影响的领域进行前瞻布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低碳能源、未来交通等前沿技术方向,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通过提供研发投入、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技术突破,培育和形成未来产业。

四是要素集聚。加快汇聚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要素,促进实体经济与各类新型高端要素协调发展、优化配置、高效耦合,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效率,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决定因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已迅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加速实现线上线下、生产生活、国内国际全面贯通,促进精准供给,激发新兴需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重塑经济模式,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

五是“多元融合”。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具有融合性特征,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融合互动、协同发展,能够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新质生产力,也能丰富新型工业化的内容。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推动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催生形成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新型工业生态,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形成数字平台、数字生态等新载体,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六是瓶颈突破。要选择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重大创新成果的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补短板。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一链一策”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为工业强基赋能。

上一篇: 大力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350vip浦京集团第三期师德大讲堂活动举行

下一篇: 芯片断供与中美人工智能创新竞赛—350vip浦京集团举办第十一期“经济理论与政策前沿”讲座